登录    注册       English
内页banner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0-07-17

字体:
【打印本页】

来源:

问: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将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答: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十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一五”以来,我国在信息与空间、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先进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无线宽带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若干高新技术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制造;以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如何?    答:到2010年底,我国从各类孵化器毕业的企业达5万多家,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5万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高新区中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近9000家,上市企业超过9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推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主要力量。    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情况如何?    答:到2010年底,启动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72家,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48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59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35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58家,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国家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情况如何?    答: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到2010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203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0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4家,技术市场管理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200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400多家,已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问: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培育情况如何?    答: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员、创业者、企业家、管理者等在内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到2010年,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类人才1100余名,仅国家高新区的从业人员就超过800万人。    问: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如何?    答: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开始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陆续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全面实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权激励、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财税支持、技术转让税收激励、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办等政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创业板正式启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持的重点。    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亟待加强,对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装备等掌握不足,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有待加强,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亟需进一步完善。    问:“十二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攻坚阶段的战略任务,继续高举自主创新旗帜,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原则,统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跨领域、跨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以火炬计划为引领,结合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资源,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拉动全社会资源,力争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问:“十二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问:“十二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1.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和布局显著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和排放显著下降。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国家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2.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之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发展迅速,实现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新增孵化毕业企业3万家,服务企业总数超过50万家,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8000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国家高新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在全国的布局更加完善,形成10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1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新区GDP占全国GDP的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以上,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0%以上。    4.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新进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力度持续加大,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全面优化。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重大专项列支间接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知识产权、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为新一轮自主创新探索具有示范性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形成一系列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创新机制及支持政策。    问:如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答:在若干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部署一批前沿技术研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优化配置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依托国家高新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问:如何打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答:1.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结合国家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带、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等产业化载体建设,在一些有优势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升级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加强科技主管部门对产业化载体空间布局的指导,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布局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2.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三类园区”建设,以高新区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将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相结合,重点在国家高新区落实一批科技重点专项项目,调动地方政府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    问:如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    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孵化体系建设,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中心,促进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问:如何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答: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计划,加快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绿色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问:如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答:重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流程制造企业探索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有效路径,支持加工制造企业不断提升高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能力。    问:如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答:利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制造业高端环节竞争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    问:如何促进绿色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答:1.面向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和增效,继续部署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和新技术推广,为我国主要流程制造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支撑;针对离散制造企业,围绕绿色设计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绿色产品开发、回收再制造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开展典型行业与区域应用示范;重点推广企业节能、建筑节能技术;建立一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应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2.积极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问:如何促进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答: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推进和壮大科技服务业,引导和支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问:如何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答:1.加强一体化电子商务技术攻关。突破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研究、智慧电子商务云服务、新一代服务技术架构及解决方案、市场可信交易服务技术与系统研究开发等。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加强重点领域全程服务解决方案研发,推进服务示范应用,培育龙头企业。    2.加强物流集成技术支撑。加强物流市场供需结构战略研究,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发展景气监测与预警技术、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智能运输组织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物流射频识别、可视化及智能决策等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建设海铁公联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面向产业价值链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协同技术研发,建设第三方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问:如何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    答: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创新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发展基于融合网络的数字生活服务,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    问:推进和壮大科技服务业有哪几方面工作?    答:1.促进研发和设计服务业集群发展。    2.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业整体提升。    3.促进创业及产业化服务模式创新。    4.促进科技金融服务业突破发展。    5.促进科技咨询服务业规模化发展。    问:如何着力发展创新集群,推进产业有序发展?    答:以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为载体,集中统筹资源,促进产业化基地的集群化,提升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推进创新集群发展。    问:如何提升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能力?    答: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突破发展,发挥产业化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问:如何培育具有区域化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答: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化示范载体,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特色集群,推动软件服务业支撑工业化发展,加快建设扶持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    问:如何统筹资源、形成发展创新集群的合力?    答:1.统筹资源、协同支持创新集群。依托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等载体,加强全链条部署,集中统筹资源,利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各项计划,重点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创新集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扶植力度,提升创新集群竞争力。    2.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特色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机制,推动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创新要素的转移和扩散,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集群内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活动的效率,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问: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答:完善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企业创业成长服务网络,着力探索运营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问:如何加强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答:完善企业培育体系、加快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    问:如何增强对成长企业的服务能力?    答:加快建立高成长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继续完善高成长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组织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问:如何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答:推动技术市场发展、推进技术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    问:如何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答:集聚和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服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问:如何加快推动国际产业技术合作?    答:推动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国际产业技术合作,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产品的对外输出,吸引国际科技资源参与我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问:如何增强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    答: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全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建设和完善企业国际化发展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