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glish
内页banner

科技部: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中药现代化二十年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20-07-17

字体: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政府网

  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政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2016年10月24-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南非、越南、奥地利、新加坡、塔吉克斯坦,中国香港和澳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1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160余位代表参会。

   在论坛第一单元,聚焦“中药现代化20年发展战略及展望”,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吴远彬司长、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就“中药现代化20年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孙咸泽副局长、四川省人民政府罗治平副秘书长、吴远彬司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王笑频司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黄晶主任等出席论坛并和张伯礼院士共同为《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一书的正式出版和发布进行了揭幕。

   为系统总结中药现代化20年来的进展成效和经验,更好地谋划未来发展,由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科技部陈传宏司长主编,全国近二百名活跃在中药科研工作第一线专家参与共同编写完成了《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该书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战略篇、科技篇、资源篇、药物篇、民族药篇、产业篇、人才团队篇和展望篇以及附录等9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20年间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技术总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题写书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作序。

   依靠科技进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是科技部长期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作。1996年科技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明确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构想,1997年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1998年开启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出台了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科技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等指引性文件持续深化中药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多渠道加大投入,通过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集成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先后支持了全国25个省市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尤其是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以来,对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园区建设、关键技术、新药研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大大促进了中药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20年来中药现代化发展步伐稳健,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产业发展迅速跃升,中医药的服务优势进一步凸显,中药现代化研究水平大大提升,国际化进程形势喜人,取得了重要成就。中药材生产体系逐步完善,中药材资源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150种常用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面积已达到1000万亩以上;中药品种的创新步伐显著加快,过亿元品种从数十个增加到500个,复方丹参滴丸等50个现代中药的单品种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六味地黄系列制剂的年销售额已达到30亿元;中医药标准规范不断完善,中医药加快走向世界,针灸针、人参种子种苗成为ISO首批中医药国际标准,13个中药材标准已被《美国药典》正式采纳,66个中药饮片标准被欧洲药典收载,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等4种中药已获美国FDA批准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两个中成药作为传统药物成功在荷兰注册。现代中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86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5增加到1/3,形成了超过万亿元规模的中药大健康产业,并在带动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发展,支撑医改实施等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吴远彬司长强调,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我们把中医药摆在科技全局中更为重要位置,正起草制定《“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面向创新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遵循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中医药的原创思维,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重点加强中医药理论内涵、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中医药标准规范等研究,加快构建中医药科研平台和创新网络,多学科、产学研、海内外共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张伯礼院士认为,中药现代化20年的成功经验以及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发掘中医药宝库,诠释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赋予传统医学体系新的时代特色,将原创思维转化为原创优势,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次政府论坛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国际合作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合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标司、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