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glish
内页banner

垃圾分类,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发布时间:2020-07-21

字体:
【打印本页】

来源:

   “垃圾无害化处理绕不过、拖不起,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群众如果不参与、不获益,好事未必好办,更未必能办好。”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关凯道出了垃圾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的显著难题。

    而作为促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手段,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但委员们发现,虽然进行了17年的探索,但分类效果仍不容乐观。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后发现,垃圾分类缺乏相应法律支撑、垃圾处理机制亟待协调统一、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市场化产业链未完全形成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法律,有条件的地区在实践基础上可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大对垃圾分类的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文明素质教育,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一些委员建议,要多措并举提升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加快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步伐。
  来一次观念革命
  在垃圾分类中,“先分后混”的现象一直广受诟病。
  参加座谈会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分析,缺乏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设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末端设施的情况下,谈垃圾分类只能是制造出一些漂亮的盆景,不可能建成园林,更不可能形成森林。”刘建国说。
  2017年3月30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对具备实施条件的46个城市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委员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指出,要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艰巨、繁杂和长期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在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黄国柱看来,垃圾问题非常复杂。投送、收集、运输、处理、回收,一环脱节,就可能前功尽弃;而且它是一项庞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部门多,有效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现实利益的纠葛……种种原因决定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黄国柱建议,要在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上加强统一筹划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号召力,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教育无死角,行动有监督,针对垃圾分类来一次观念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台联会长叶惠丽对此也表示认同。在调研了台湾采取的“垃圾不落地”措施后,叶惠丽认为,应借鉴这些经验,特别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倡导垃圾分类的文明生活方式,还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加大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
  有成功经验参照
  虽然垃圾分类整体进展缓慢,但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许多有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教授王尚旭对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的垃圾分类与利用作了详细调查。据他介绍,在7名环保志愿者和该村村干部共同努力下,这个普通的村庄实现了生活垃圾95%细分类、80%循环利用。
  “这说明我国居民愿意并能够有效实行垃圾分类。在我国推广垃圾分类并不难、成本也不高。垃圾治理需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良性互动,才有可能达到善治目标。”王尚旭说。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可谓水渐到渠渐成。”刘建国说。
  源头上妥善利用
  事实上,不产生、少产生垃圾,就是最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但分类本身并不直接消灭和利用垃圾,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并且分出的产物得到妥善利用,才能算是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目标。
  然而,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我国现在面临的却是城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日渐萎缩,废旧物资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网络脱节割裂运行的窘境。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董氏兄弟集团董事局主席董配永一直关心着资源利用问题,并自发开展了相关的探索。
  他认为,目前除了加强宣传教育、落实强制分类措施外,一个重要的措施应是调整政策资金投向,重点鼓励支持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把用于填埋、焚烧上的政策和资金,调整一部分投放到资源化处理利用的项目上,可以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绍兴文理学院副院长杜时贵在分析了浙江农村垃圾分类的经验后指出,当前,回收处理环节仍是短板,“建议完善处理设施和制度建设,出台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垃圾处理企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由于快递业等一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垃圾数量爆炸式增长问题,也被多位委员所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银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奕龙提醒,要拉紧商品过度包装这条线。谁过度包装谁主责,有必要出台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大过度包装惩戒力度。
  “针对快递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创新手段。”据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介绍,现在市场上已经有高效且环保的电子面单、无需封箱胶带的拉链式快递纸箱以及100%可降解快递袋等手段,关键是要对此加大推广。
  沈国军发现,很多企业其实一直想使用绿色包材,但苦于没有便捷的购买平台,导致双方只能在线下通过低效方式互相寻找。
  “应推动全国性绿色包材交易平台的发展,推动环保产业链升级。”沈国军建议。